如何理解“权威与自主”议题:心理动力学取向治疗必读02
心理师成长专刊
本文系一杯咖啡心理读书小组第72篇文章
整理 |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
简介: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,长相年轻、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。座右铭:惜时惜人。咨询小时数:2000小时,研究方向:职场心理、婚恋两性、身心疾病、朋辈心理辅导。近期关注:要事第一、正念减压、网络时代人际沟通。
编辑 |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三大王
前一组的信任和依恋是关于寻找存在感的如何理解“信任与依恋”议题:心理动力学取向治疗必读01,这里讨论的主题是关于行为、形成和表现,其基础是早年习得的种种态度,后在童年和青少年期的家庭中得到强化,在学校和受教育过程中获得支持或迎来挑战,然后在成年生活中,尤其在与权威共事、相处中,发展成主要的影响因素。
许多成年人即便早已脱离分母独立生活,却始终表现得好像父母还围绕在身边,仍像童年一样扮演掌控者,因为父母已经内化,成为自我意象中的重要方面。他们将严厉的父母内化,通常他们感知到的父母权威比父母所认为的更可怕。然后他们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重现,逐渐在心中永久扎根。
内化的父母形象可以在任何一个权威者的身上得到体现,居于管理位置的执法者、咨询师等,即便本身并不严厉,甚至平易近人,都可能被套上严苛的标签。
养儿育女的过程中难免涉及到奖惩,有条件的爱会让人觉得“我只有……才能得到……”。有些人把“有条件的关注”内化表现为强迫性仪式和完美主义。完美主义者只有将事情做得“滴水不漏”,才能感到安全。而强迫性个体也只有完成特定仪式,才能从恐惧状态中获得解脱。
叛逆源自年轻人脱离父母的需求,父母是权威的象征。年轻人和父母常常因界限问题而纷争不断。
当个体试着自我控制,一旦超过忍耐的极限,就会爆发。但要分辨创造性攻击和纯粹故意且残忍的破坏行为。有时候情绪得以宣泄,是应该被鼓励的。
实现个体自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独立,这也是工作的动机之一。但是有些人要求“必须表现上佳”,则总要他们牺牲“玩乐”时间用于工作,那么很有必要重新评估一下生活。因为他们总要取悦于父母、老师、主管,所以无暇满足自己的需求。
两性关系需要学着与彼此的准则、价值观和规矩共同生活,通常没有明文规定,也不会明说。往往逾越另一方的准则,或不遵守伴侣原生家庭所秉持的行为模式,将招致怨恨或公然指责,甚至双方对簿公堂。一旦两人都想向对方证明自己的自主权,那么涉及金钱、家庭、子女的管教以及子孙后代等问题都会火药味十足。
关系的另一方面是希望取悦对方,一方或许总感觉另一方眼中的自己做的不够到位,他们竭力要成为足够优秀的支柱、主妇、爱人甚至父母。
性既是为了满足需求,也会成为一种表演,比如让伴侣性高潮的结果凌驾于彼此的欢愉之上。
与其说来访者被动,不如说他们把治疗师看成权威,而权威总能有问必答。
有些治疗师可能倾向于给出大量建议、解释来回应被动的来访者,从而占尽会谈的主动权和控制权。新手很容易为来访者牵肠挂肚,仿佛自己应该为他们负责。
“被动攻击型”来访者,常用“是的,但是……”,以及看似顺从,实则激怒别人的方式表达。虽然治疗师很想和被动攻击型来访者据理力争,但这会令他们持续地将争论视作攻击,并且很可能会坚持以同样的方式进行防御,可以考虑以下的共情式回应:
“你说的好像真的无路可走……那一定令人沮丧”
“可能你觉得我的建议并没有什么用,所以更生我的气。”
来访者在访谈中缺乏自发行为,害怕治疗中放得太开会令自己吐露真言,他们会事先计划好想说的内容,字斟句酌,好像每次访谈都是在汇报,“把事情做对”似乎就能控制权在握。
那些自发行为受到严苛自我控制的人会频繁使用对错、“应该”、“必须”这类措词。
工作联盟暗含权威问题,因为联盟的结成取决于来访者不再担心受到治疗师的批评。达到这种心理状态之后,他们才能更加自由地表达感受,无须再谨言慎行。与此同时,来访者经过鼓励还能在治疗中获得主动权,提出自己的理解,在尊重治疗师的意见的同时也重视自身的权威性和专业性。
另外,来访者未必一定要遵循治疗师提供的解决方案,来访者可自由选择发展方式。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正在学习心理咨询的人。
有些来访者会通过触碰边界的方式来试探治疗师,但未见得对治疗师的干预的拒绝都是防御,有时表明是来访者的力量已经强大到足以指出治疗师的错误了。
本文整理自
《精神动力学咨询与治疗的精要:再现往昔》
(万千心理)
作者:(英)迈克尔·雅各布斯
译者:郑诚
出版社:中国轻工业出版社
出版年:2018年5月
(本系列将陆续在一杯咖啡公众号等平台更新,请持续关注)
第三期预告:
如何理解“合作与竞争”议题
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
关注本公众号,回复【会员】,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
点击阅读原文,可了解: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。